从古至今,官员的任职都有特定的制度,毕竟国家能否正常运行,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上行下效。清朝时期的官制在历朝历代中都极具代表性,其中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,比如有4种重要的职位不能连任,一任之后就得换人,否则必将出问题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(资料图片)
一、京县知县
京城遍地都是权贵,就算知县是正六品,也只能算是小角色。而京县知县的职责是处理当地的繁杂事务,其中难免会牵涉到权贵的利益,如果知县能力不够,根本无法胜任,既要秉公执法又不能得罪人,实在不是什么好差事。道光时期,有一位京县知县抓了个犯人,以为就是一般的小老百姓,但审讯之后才发现是某位高官的家仆,如果当真将其治罪,不免会得罪人,于是知县只能将案件搪塞过去,就这样放他回去。
清代设立了近五十处税关,分为户部和工部两大类,其中大部分地方的税额都不是很高,由地方官管辖,而那些税额较高的地方则需要专门派人去督查,会选派一些内务府的官员去担任。税关监督的职权大于地方官,算是税关的一把手,每年征收多少税、上交多少税,都是他说了算,因此人选十分关键。
这个差事一看就是肥差,皇帝也不会将这种好差事交给普通人,大多都会选一些旗人,相当于是让自己人去捞好处。当然,皇帝也要一碗水端平,自己人也要雨露均沾,因此税关监督只能上任一年,次年就要换人。而且一旦在这个位置时间太长了,难免会被查出中饱私囊,到时不仅有损体面,也对自己人无法交代。
四、提督学政
清朝还有一个重要的职位,那就是负责科举的学政,需要到各地去主持考试。当时的人都以文为先,以考上科举为终身目标。但那么多的学子,想要榜上有名也并非易事,可能寒窗苦读数十年都不一定能考上,因此就有了那些想要走捷径的人,而提督学政便成为了学子们争相讨好的对象。
每年在科举舞弊方面的问题非常多,这也是让皇帝十分头疼的事情,毕竟朝廷举办科举是为了选贤择优,而不希望那些不学无术的人靠关系当上官。由此可见,学政这个位置关系重大,如此一来也就成为了肥差,如果是一些素质不太行的官员去,很容易就会出现舞弊现象,最好就是一年之后换人,省得出现大问题。
这几个都是关系清朝社稷的重要职位,有很大的油水,因此很容易出问题。一旦选派了素质不高、能力不行的官员,就会对清朝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,所以朝廷才不允许他们连任,以此来避免更大的问题出现。
关键词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